近日,在第九届中国胸痛中心大会期间,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王焱教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林珮仪教授出席罗氏诊断“POCT与胸痛中心”卫星会,围绕我国基层胸痛中心建设以及胸痛中心质控现状进行了深入探讨与分享。中国人民解放军南部战区总医院向定成教授、广东省人民医院曾红科教授担任大会主席。
中国人民解放军南部战区总医院 向定成 教授
 
“作为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临床症状之一,胸痛病症突发,病因复杂且病情程度轻重不一,对胸痛患者的救治必须分秒必争。”向定成教授指出,“今年发布的《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将胸痛中心作为助力健康中国行动心脑血管专项行动的落实举措。通过切实有效地将胸痛中心建设下沉到更为广泛的基层医院,建立起心血管疾病急救网络,将高效助力临床最大限度地缩短早期救治时间,造福广大患者。”

广东省人民医院 曾红科 教授
 
曾红科教授表示:“进一步促进和规范我国胸痛中心的建设离不开医疗行政部门、各级医院与各位医务人员的携手努力,也离不开高医学价值的POCT检测技术作为强有力支撑。希望通过此次会议分享胸痛中心的建设经验、解读POCT检测技术的应用价值,能够助力优化胸痛患者诊疗,协力推动我国胸痛中心建设的日益完善与成熟。”
 
规范基层胸痛中心建设,
 
提升基层医院救治能力
 
根据《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8》,我国心血管病患病率及死亡率仍处于上升阶段,据推算,我国心血管病现患病人数为2.9亿,死亡率居首位,占居民疾病死亡构成的40%以上。各研究数据显示,我国急性心肌梗死(AMI)的救治中普遍存在就诊延迟严重、介入技术普及不足、各地区有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条件的医院资源不足且分布不均、缺乏区域协同急性心肌梗死救治网络、各个医疗单位之间缺乏高效合作等问题,导致就诊、转诊、分拣、救治等各环节的延迟。
 
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 王焱 教授
 
王焱教授指出:“我国基层农村地区胸痛患者基数大、高危因素多,但基层医院往往基础设施不佳、治疗水平落后、医疗手段受局限、医疗资源短缺,加之基层患者对急性胸痛的认识普遍不足,基层救治现状不容乐观。如何尽快提升基层胸痛患者的救治效率和救治质量迫在眉睫。”
 
胸痛中心凭借全新的管理理念和多学科协作医疗模式及规范化的胸痛诊治流程,为患者提供快速而准确的诊断、危险评估和恰当的治疗手段,从而提高胸痛的早期诊断和治疗能力,实现早期快速准确诊断、危险评估分层、正确分流、科学救治和改善预后,有效缩短救治时间、减少误诊和漏诊、避免治疗不足或过度治疗,从而降低患者的病死率、改善患者预后。
 
作为胸痛救治网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基层胸痛中心的建设对于进一步完善区域协同救治体系意义重大。为了规范基层医院胸痛中心建设,中国胸痛中心认证工作委员会于2018年发布了《中国基层胸痛中心认证标准(第2版)》,明确基层胸痛中心认证有五大要素:基本条件与资质、对急性胸痛患者的评估和救治、院前急救系统与院内绿色通道的整合、培训与教育、以及持续改进。
 
王焱教授强调:“推进基层胸痛中心的规范化建设将是未来的重点改进方向之一。目前,基层版胸痛中心的数量正在大幅攀升,充分显示了基层对建设胸痛中心的重视程度日益提升,从而有效推动了救治流程的优化、缩短了救治时间、提升了救治质量。未来,我们应继续加强对基层医疗机构建立胸痛中心的扶植,携手提升县级医院的转诊效率、救治效率和质量,让基层胸痛患者‘消化’在基层,助力实现‘大病不出县’,切实惠及胸痛患者。”
 
“广东先行先试” 特色模式,
 
为我国胸痛中心质控提供参考
 
我国胸痛中心的建设虽然起步晚,但发展迅速、成绩显著。截至今年,全国通过国家全国认证的胸痛中心单位有1,219家,注册医院数4,300多家,预计到2020年注册累计将达到5,500家。日益增加的胸痛中心为建设单位带来了更大的质控压力,为有效促进胸痛中心持续规范化进行,在原有工作基础上,以省级联盟常态化质控为抓手,建立全国-省-医院三级质控体系,并做好质控工作拓展,成为当前省级胸痛中心联盟深化各省建设工作的重点。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林珮仪 教授
 
建立常态化的质控机制是保证胸痛中心持续改进的前提条件,任务下沉是建立常态化质控机制的必由之路。林珮仪教授在会上分享了胸痛中心质控的“广东先行先试”模式。广东模式是根据中国胸痛中心认证工作委员会制定质控标准,由省级胸痛中心联盟作为主要执行主体,各个地级市成立胸痛中心联盟,由地级市胸痛中心联盟负责定期对所有胸痛中心进行数据库的现场核查,以确保数据的真实、完整、准确和可溯源性。该模式在广东省率先试点,开启了省级认证和国家认证推荐机制,为在全国开展胸痛中心质控提供了参考依据。截止今年10月底,广东省注册的胸痛中心347家,省内通过国家86家及省级认证129家。
 
林珮仪教授表示:“省级常态化质控指标后台计算是‘广东先行先试’模式中的一项重要工作,指标之一就是要求从抽血到心肌肌钙蛋白(cTn)出结果的时间不超过20分钟。作为心肌组织损伤时可在血液中检测到的高特异性和敏感性的标志物,cTn是诊断AMI以及对心血管疾病进行危险分层的重要临床指标。床旁快速检测(POCT)具有便捷、高效、易操作等特点,使用POCT方法检测cTn,能够确保在20分钟内获得检测结果,在急性胸痛患者的快速诊断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
 
根据《广东省医疗机构心脏标志物POCT 质量管理专家共识》对胸痛中心诊疗路径的管理指示,对疑似胸痛/AMI患者,若心电图已出现ST段抬高,结合病史可立即诊断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并采取适当干预措施;如暂未观察到心电图的改变或心电图的改变不足以诊断AMI,应进行POCT cTnT检测,cTnT水平超过50ng/L时,应结合病史可考虑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并采取适当干预措施,如cTnT水平未超过50ng/L,则应在3小时和6小时后进行复查,或联合高敏肌钙蛋白(hs-cTn)实验室检测对患者进行分诊。
 
罗氏诊断cobas®h 232系统能够在12分钟内得到cTnT检测结果,仪器小巧便携,可在救护车等移动性场所方便使用,满足院前急救、胸痛中心和社区医疗的需求。cobas® h 232系统还能够将cTnT检测结果上载至HIS/Lis系统,方便医生查询结果、检验科检查质控。通过cobas® IT解决方案进行院前数据管理,可实现胸痛中心医联体内质控及数据管理。
 
据林珮仪教授介绍,作为广东省在胸痛中心建设领域的一次积极探索,“广东先行先试”模式具有五大特色:
 
1、成立地市级胸痛中心联盟,探索建立地级市质控主体,建立常态化质控机制;
2、发布省级及市级胸痛救治地图,打造微信“胸痛中心服务平台”,有效辅助区域内心梗救治;
3、成立区级联盟及质控;
4、南部战区总医院与白云区区属医疗机构联合实现急性胸痛患者双向转诊;
5、进行义诊及科普活动,在社区宣教,向全民普及急救知识等。
 
林珮仪教授最后强调:“中国胸痛中心质控‘广东先行先试’模式经过近年来不断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希望未来能继续发挥模范作用,带动全国更多省市基层胸痛中心的建设,同时为我国区域协同救治体系的不断完善贡献力量,从而让更多胸痛患者从中获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