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首家自助式7×24小时血培养工作站启动!
2021-06-04 16:43 文章来源:
作者:马艳 周春妹
单位: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检验科
血培养是血流感染诊断的金标准,其阳性结果对于确认病人感染的类型和病因至关重要,每延迟1小时给予有效的抗菌药物治疗,严重脓毒症患者的死亡率上升9%。CLSI M47-A指南中推荐:血培养标本采集到送至微生物实验室孵育上机,时间应控制在2小时内。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检验科从临床需求的角度出发,提升服务能级,建立了全国首家自助式7×24小时血培养工作站。设置在急诊检验窗口的自助工作站通过“LOAD&GO”(上机即签收)自助模式:包含自动上下载血培养瓶、自动条码识别及自动血量监测等多项创新技术,实现夜间、节假日等非工作时段血培养标本自助上机,解决目前困扰临床的标本滞留、夜间无法送检血培养等问题,将大幅缩短病原微生物的报告时间,实现血流感染快速诊疗。
2021年5月27日,由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检验科主办的“全国首家自助式7×24小时血培养工作站启动会暨2021年罕见疑难菌系列沙龙(中山医院站)”顺利召开。沪上
20多家三级医院检验科主任及微生物负责人共同参与本次启动会。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检验科郭玮主任首先致欢迎辞,并向参会人员介绍7×24小时血培养工作站实施情况。她表示,《2021年国家医疗质量安全改进目标说明》中特别强调提高住院患者抗菌药物治疗前病原学送检率,说明了从国家层面对于临床微生物学科的高度关注。自助血培养工作站的启用,将更好地服务临床,助力感染精准诊疗。
随后的学术交流环节由微生物室组长周春妹老师主持。首先,黄声雷老师做了题为“头孢他啶阿维巴坦耐药的KPC型肺炎克雷伯菌肺部感染病例分享及文献回顾”的学术报告,从一例疑难肺部感染病例入手,结合多种方法学抽丝剥茧,展示少见耐药机制的推演思路。同时通过文献复习,梳理产KPC型肺炎克雷伯菌耐CZA(头孢他啶阿维巴坦)的多种机制。
单玉璋老师以“咬伤感染测序无果,培养助力柳暗花明”为题进行病例解读,从一例急诊犬咬伤展开,对比NGS(二代测序)与经典培养的诊断差异。强调培养时间较长的少见菌需引起重视;NGS无法取代传统培养,报告的解读还应结合病人临床信息和实验室结果。
随后,周春妹老师也从科室实践出发,分享题为“血培养全流程的质量持续改进交流”的专题报告,详细介绍近年来国内外血流感染的流行病学概况。立足本院实际,强调规范送检血培养的临床获益;通过不断改进血培养流程如增加血培养分级报告、优化工作时间及缩短TAT等改进措施协助临床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提供高效的病原微生物检验支持。
最后,与会人员针对学术报告中提到的少见耐药机制、疑难菌分离、血培养质量管理等多个临床微生物热点问题,展开热烈讨论。
沙龙结束后全体人员一同参观急诊血培养工作站和微生物实验室,并由鲍容老师和马艳老师介绍实验室的概况和急诊血培养工作站的运行情况。大家纷纷赞许这一创新工作站的启用,认为将会带来很好的示范效应。期待能借助7×24小时血培养工作站创新模式的推广,解决临床夜间血培养的送检需求,加快血培养检测速度,更好服务于临床!
【参考文献】
[1]Liu V X, Fielding-Singh V, Greene J D, et al. The timing of early antibiotics and hospital mortality in sepsis[J]. American journal of respiratory and critical care medicine, 2017, 196(7): 856-863.
[2]Clinical Laboratory Standards Institute (2007) Principles and pro- cedures for blood cultures; approved guideline. CLSI document M47-A. CLSI, Wayne, P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