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国医药教育协会检验医学专委会、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检验科(国家检验医学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核心单位)主办,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肿瘤防治中心协办,中国医师协会检验医师分会、上海市医学会检验医学专科分会、上海市生物医学工程学会检验医学专委会提供学术支持的“2021复旦中山液体活检临床应用高峰论坛”于2021年7月17日上午,在线上成功举办。
 
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院长樊嘉教授和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院长尚红教授担任本次大会名誉主席,中华医学会检验医学分会前任主任委员、中国医药教育协会检验医学专委会主任委员潘柏申教授和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检验科主任郭玮教授担任大会主席。
 
本次大会总时长近4小时,共计4300多人次线上参会。国内观众覆盖了26个省市的300余家医院和企业,大会也吸引了来自美国、澳大利亚等地区的检验同道。可谓五湖四海,齐聚线上,精彩纷呈!
 
开幕式
 
潘柏申教授主持开幕式
 
开幕式由大会主席潘柏申教授主持。潘教授对参加本次会议的同道表示诚挚的欢迎,并邀请樊嘉院士和尚红院士致开幕辞。
 
樊嘉院士开幕致辞
 
樊嘉院士从肿瘤诊疗精准化的大趋势出发,高屋建瓴地指出,液体活检促进基因检测技术进入日常临床检验流程,加速了肿瘤诊疗分子时代的到来,是新技术开发的重点领域。而当下,液体活检已产生的大量数据,正推动治疗的变革,开辟肿瘤诊断的早筛时代。
 
樊院士对大会五年的办会历程进行了回顾,认为大会为液体活检技术的交流创造了机会,也将成为连接国际国内医学研究、临床应用、产业发展的桥梁。他对大家的参会表示了感谢,并预祝大会圆满成功。
 
尚红院士开幕致辞
 
尚红院士对大会的成功召开表示了祝贺。尚院士为大家分析了我国肿瘤防治的形势和液体活检的应用前景。她认为,液体活检在肿瘤患者的全程管理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并不断产生新的价值,是实现肿瘤早期精准诊疗的重要途径。
 
尚院士还强调,推动液体活检技术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大家的共同努力。国家提供政策支持,医疗工作者规范使用技术,液体活检论坛增进交流,全方位的投入才能加快液体活检的创新突破和应用发展。
 
国际专场
 
Ghayas C. Issa教授  美国MD Anderson肿瘤医学部白血病系助理教授
Clinical Implication of Minimal Residual Disease in Leukemia
 
Ghayas C. Issa教授首先介绍了微小残留病灶(MRD)检测的两种类型: 表型检测和基因水平检测,以及检测性能评估的标准。基于上述标准,Issa教授分享了急性髓系白血病中不同检测方法的优缺点。
 
接着,Issa教授分析了MRD检测的临床意义。他以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和急性髓系白血病为例,指出MRD是复发及药物抵抗的原因。通过更快更准地检测MRD,可以有效地监测疗效、发现耐药、评估预后,优化临床治疗方案。
 
最后,Issa教授分享了其在MD Anderson的一项研究。该研究通过多组学技术,分析MRD的分子特点,试图发现MRD细胞抵抗治疗的机制。Issa教授的分享为同行开展MRD研究提供了范例。
 
G. Mike Makrigiorgos教授  美国哈佛医学院放射肿瘤学教授
New Approaches for Efficient Detection of Cancer Biomarkers in Liquid Biopsies Using Sequencing and Digital/Real Time PCR Technologies
 
G. Mike Makrigiorgos教授从一项MRD的临床研究出发,引出了液体活检循环肿瘤DNA(ctDNA)检测的重要性,指出ctDNA检测存在被测物丰度低、检测成本高的技术挑战。
 
针对这些技术,Makrigiorgos教授团队开展了多项工作。通过对ctDNA进行额外的变性,Makrigiorgos教授开发了dddPCR(denaturation-enhanced digital droplet PCR)技术,比ddPCR(digital droplet PCR)技术灵敏度更高。通过检测基因组中重复元件Alu的微卫星不稳定(MSI)状态,配合MSI-Tracer算法,Makrigiorgos教授新开发的Inter-Alu-PCR技术可以快速、经济地评估MSI。而Tdt-BST-DSN链式反应,则实现了生物素标记探针的扩增,相比购买商品化的杂交探针,大大节约了ctDNA检测的成本。这些具有创新性的工作为液体活检的广泛临床应用创造了可能。
 
Honey Reddi教授  美国威斯康星州医学院基因组科学和精准医学中心首席医学主任
LIQUID BIOPSY FOR CANCER
 
Honey Reddi教授从背景、技术、应用三个层面为大家介绍了液体活检在癌症中的作用。
 
Reddi教授强调,液体活检是一项非侵入的新型循环标志物检测技术。因此,可以选择的标本类型众多,涵盖了脑脊液、血液等多种临床标本。被测物更是包括了胞外囊泡(EV)、循环肿瘤细胞(CTC)、循环核酸等等,提供了不同的临床信息。针对不同的被测物,有相应的检测技术可以使用。实际临床应用时,还需要结合检测目的,选取合适的检测技术建立方法。市面上也存在多种商品化试剂盒,可以实现不同基因的组合检测。通过液体活检技术的应用,临床可以实现癌症的筛查和早期检测,微小残留病灶的监测,复发的评估,耐药性的发现,治疗反应的评价以及诊断和预后。
 
主持风采

王蓓丽教授
中国医师协会检验医师分会青委副主委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检验科副主任

李莉教授
上海市医学会检验医学专科分会前任主任委员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检验医学中心主任

关明教授
上海市医学会检验医学专科分会主任委员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检验医学科主任
 
国内专场
 
吴一龙教授  广东省人民医院终身主任
肺癌分子(微小)残留病灶(MRD)的检测和临床应用 
 
吴一龙教授讲解了MRD概念从血液肿瘤应用到实体瘤的演化过程,指出由于实体瘤中找到癌细胞相对困难,MRD不仅限于残留的癌细胞,还包括癌细胞释放的分子。
 
同时,吴教授通过列举多项研究说明,由于检测技术的局限,不同癌种中MRD阴性患者的生存率并不相同。因此,需要对MRD进行更严格的定义。在肺癌中,MRD指的是经过治疗后,传统影像学或实验室方法不能发现,但通过液体活检发现的癌来源分子异常,代表着肺癌的持续存在和临床进展可能。
 
吴教授强调,MRD检测在临床常规使用还需要解决许多困难。首先是建立准确的检测方法,其次是明确检测结果与临床实际的关系,最后确立基于MRD检测的最佳治疗方案。目前,在肺癌中,应当围绕MRD检测在根治性切除、放化疗、系统性治疗中的潜在应用,开展临床研究。只有通过充分的试验论证,MRD检测才能最有效地帮助到患者。
 
高强教授  复旦大学肝癌研究所办公室主任
液体活检在肝癌早筛早诊中的应用
 
高强教授从全球和中国肝癌的流行病学出发,点明了肝癌早诊早筛的重要性。高教授认为,目前已形成了以液体活检技术为主的癌症早检新格局。以肝癌为例,液体活检标志物,血浆游离微小核苷酸(miRNA)与肝癌的发生、发展、转移等密切相关,在肝癌的早期诊断、治疗及预后评估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这样格局的形成依赖于液体活检的巨大优势,一方面液体活检标志物在血液中出现很早,具有组织溯源的特性,另一方面基于液体活检的肝癌早检新技术不断涌现。
 
此外,由于液体活检能够全面反映身体信息,目前基于液体活检的癌症早检已不局限于单癌种,而是向泛癌种路线探索,这也与民众的健康需求相符合。液体活检标志物中,cfDNA甲基化凭借生物学稳定性高、特异性强、可组织溯源等优势成为泛癌种筛查的主流技术。复旦中山也在该领域进行了深入的探索,自主研发的ELSA-seq技术,实现了cfDNA的高效回收和利用,灵敏度超越NGS和ddPCR 10倍以上,为实现基于cfDNA甲基化的泛癌种早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彭俊杰教授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大肠外科主任医师
多组学液体活检技术在泛癌种早筛中的研究与应用分享
 
彭俊杰教授分析了当前我国肿瘤防治的形势,认为实现肿瘤的早发现、早治疗,仍是提高患者预后,减轻医疗经济负担的最有效手段。
 
通过分析传统肿瘤早期筛查手段的优势和局限,彭教授阐述了拓展液体活检标志物的必要性。作为一项较新的技术,液体活检有ctDNA、拷贝数变异(CNV)、DNA甲基化、cfDNA片段特征、微生物学特征、外泌体信使RNA(emRNA)等多种检测策略,在早筛中的表现各异。既有像中山医院樊嘉院士开发的microRNA肝癌早筛的试剂盒,可以独立实现肝癌早筛;也有肺癌早筛的miRNA分类器,用于辅助低剂量螺旋CT对肺结节的评估。
 
而在基于液体活检的泛癌种早筛方面,彭教授也指出,DNA甲基化具有较好的检测效果。但也有不少研究支持cfDNA片段长度和片段组学在癌症早筛中的价值。CancerReader研究则提示,cfDNA多特征集成分析在泛癌种早筛和定位中具有更长远的潜力。
 
郭玮教授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检验科主任
创新血检技术及应用在国内癌症精准预防管理中的落地
 
郭玮教授的报告从“癌症综合防治大环境”、“血检新技术应用价值与潜力”以及“未来期望”三个方面展开了介绍。通过列举近期的国家政策,郭教授指出,以提高中国居民癌症生存率的癌症综合预防是目前的大趋势以及大方向。对癌症早期筛查的投入更能够有效地节约医疗资源,具有卫生经济学效益。
 
郭教授随后介绍了如何利用血检新技术进行癌症预防。目前可用的癌症筛查手段较少,传统血检指标的准确度也不满足癌症筛查的需求,亟需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筛查技术跟方案。液体活检,特别是ctDNA检测日趋成熟,且检测内容丰富,是目前癌症早筛行业的重要筛查指标。
 
最后,郭教授对癌症综合预防进行展望。认为创新血检技术实现早筛落地,首先要解决合规性、实现合理性并做到合情性。整合多因素考虑,为患者提供最优可持续解决方案。
 
主持风采

王学锋教授
 
上海市医学会检验医学专科分会候任主任委员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检验科主任
 
范列英教授
 
上海市医学会检验医学专科分会副主任委员  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检验科主任
 
 
 
陈福祥教授
 
上海市医学会检验医学专科分会副主任委员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检验科主任
 
李敏教授
 
上海市医学会检验医学专科分会副主任委员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检验科主任
 
大咖说精彩锦集
 
 
本次大会新设置了“大咖说”环节,专家们纷纷畅所欲言,对液体活检今后发展的期许,分享了自己的看法。
 
在标志物方面,CTC目前仍然以计数为主,需要挖掘更多的分子特性方面的临床实践应用证据;cfDNA的甲基化及相关多组学检测能够实现组织溯源,呈现组织良恶性等信息,巨大的临床潜力值得进一步的发掘;血液肿瘤中的染色体、拷贝数变异相对固定,虽然染色体、拷贝数变异检测的信息量较少,但可以满足血液肿瘤MRD检测的需求。
 
在检测技术方面,检测技术的选择应当与临床应用场景相匹配。进行MRD监测时,需要实现特定突变的高灵敏度、高特异性检测,主流的数字PCR技术特异性并无优势,灵敏度受到样本中DNA浓度限制,存在上限,还需要新的技术来实现MRD监测的突破。下一步的技术开发还是应当利用好PCR扩增放大信号的优势,与其他反应相结合,衍生出更多具有特色的检测技术。
 
总结近几年液体活检方面的探索,专家们一致认为,在cfDNA甲基化的检测技术和临床应用上,研究积累较多,特别是早诊早筛和MRD监测中的应用,应该会在短期取得较大突破。
 
会议总结

郭玮教授
冲云破雾 扬帆启航—液体活检技术在肿瘤早诊早筛中的应用
 
大会主席郭玮教授对专家同道的参与表示了感谢,并对大会进行了总结。
 
郭教授首先回顾了液体活检发展的4个阶段:科学探索期、科学发展期、产业成长期、产业爆发期,表达了对当下液体活检行业如火如荼、扶摇直上的发展现状的欣喜之情。
 
接着,郭教授结合与会专家的报告,和国内外液体活检的市场结构,阐述了早诊早筛和MRD监控所开辟的肿瘤诊疗新时代,并感谢了与会专家对前沿进展和自身体会的分享。
 
最后,郭教授总结了对液体活检行业发展的看法。她认为,技术的发展会经历早期研发期、快速成长期及成熟期。目前,液体活检作为一个技术类别,在各阶段都有不同应用蓬勃发展,展现出了旺盛的生命力,正是我们扬帆起航的时候。
 
本次大会围绕早期肿瘤的精准管理展开,聚焦于液体活检技术在肿瘤早诊早筛以及复发监测中的应用,汇集了国内外知名的临床肿瘤及检验专家。与会专家从自己的专业领域出发,多角度地介绍了液体活检的应用现状,分享了液体活检的实践经验。针对大会设置的话题,专家们各抒己见,为液体活检的未来发展描绘了无限的可能。丰富的报告内容和精彩的观点讨论,也将鼓舞参会者在液体活检领域不断探索。期待我们明年再次相聚!
 
主办单位简介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检验科曾荣获国家首批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单位,是国家检验医学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核心单位,现居复旦榜中国医院专科排行第四。
 
在液体活检项目创新与临床应用方面,中山检验于2012年率先引进CTC检测平台,首家获医学会新技术准入及批价并于临床开展。所参与研发的肝癌“7种微小核糖核酸(microRNA)检测试剂盒”于2017年获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是国内唯一注册用于肝癌病人及高风险人群的基因检测试剂,已被纳入《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2019年版)》,于2018年起在上海率先获批用于临床检测。基于二代测序平台的胚系BRCA1/2基因突变检测于2020年10月获批上海市新增医疗服务项目价格,中山检验作为上海首家医疗机构正式开展临床检测。
 
自2017年至今,中山检验已成功举办5届复旦中山液体活检高峰论坛,2018年共同执笔《液体活检在临床肿瘤诊疗应用和医学检验实践中的专家共识》。中山检验与检验同行一起,致力于推动液体活检在检验领域的规范应用和良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