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家省级大三甲竟招不满人,导致核减或取消岗位!


近期,山西省卫健委发布了《直属事业单位2025年公开招聘岗位核减及改报公告》,令人惊讶的是,其中竟然有多家省级三甲因报名人数不足,导致岗位核减或被取消。


这实在有违常理,目前正值春招,即将毕业的孩子们千军万马在找工作,碰到一个三甲医院恨不得挤破头都要进去,岂有无人报名的道理?


从招聘要求来看,这些三甲医院大多要求应聘者为 35 周岁以下的硕士,同时具备相应专业规培证书。这样的条件在医疗行业内并不算是苛刻,可为何还是招不到人呢?薪资待遇不足是导致人才短缺的关键症结所在。


在当下社会,人们的就业选择更加务实,薪资水平直接影响着工作的吸引力。对比广东等地医院,同样甚至更高的招聘要求下,却吸引了大量求职者,原因就在于广东给出了丰厚的薪酬。

   

网友们展开了讨论,薪资待遇方面:与广东等地医院相比,山西这些医院薪资可能较低,付出与收获不成正比,导致人才不愿前往。例如深圳市龙岗区第二人民医院114 个岗位被投递 9790 次,广州市东升医院17个岗位被投递4733 次,而山西医院却无人报名。

    

有网友吐槽“招聘无人报名”:想用最低成本招社会精英,可能吗?


医改专家徐毓才表示:这几年招聘,大家看的细节越来越多。比如,若是新建院区招人,应聘者会了解其位置距离中心城市远不远、周围配套交通、生活居住环境、教育资源如何,以及业务量高低。若发现待遇不好,或生活不方便,相关岗位被看上的几率就低。”

    

图片

    

“重科室不重医院”成为新观念

    

仔细查看此次核减或取消岗位的科室,次数出现最多的是麻醉科、影像科、儿科、重症科、精神科。这些科室都是不受待见或者在三明医改中不被划为临床的科室,哪怕是三甲医院,也突然遇冷。


由此可见,在三明医改的影响下、在国家要求大中小医院减少收入差距的背景下,新一代医学生不再盲目看重医院的级别,而是更加看重科室的舒适性,这在目前是一个很大的改变,可称为“对三甲祛魅”。

    

不再盲从三甲、不再为了进三甲去选择不受待见的科室,选择对三甲祛魅,这是目前很多人的一个普遍心态,即“重科室不重医院”,这也体现在高考上,可称为“重专业不重学校”。

    

编制也不香,医院招聘无人报名早已不是现状!

2024年2月,湖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发布了《湖南省卫生健康委直属事业单位 2024 年公开招聘公告》,拟计划为 212 个医务岗位招聘 276 名工作者。然而,时隔两周,该部门又发布了《2024 湖南省卫生健康委直属事业单位招聘部分岗位降低开考比例、取消招聘计划公告》,宣布:因部分岗位报名人数达不到开考比例,对未达到开考比例的岗位取消招聘计划。

  

2024年3月,安徽省发布了《关于 2024 年度临泉县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岗位核减或取消情况的公告》,当地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及各地区卫生院的 22 个核招岗位招聘被取消。

   

2024年4月,山东省青岛市城阳区政务网发布《关于 2024 年青岛市城阳区卫生健康局所属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取消及核减部分招聘计划的公告》,规定:应聘人数达不到规定比例的招聘岗位,计划招聘为 1 人的,取消招聘岗位;计划招聘 2 人(含)以上的,按规定的比例相应核减招聘人数。


复盘各地历年公告,同一岗位报名成功人数达不到1:3的开考比例,是导致公开招聘计划取消或岗位核减的核心因素。根据这一规定,若计划招聘3人,实际需要最少9人报名。


“一般事业单位公开招聘都是有编制的。对此,2015年国务院发布的《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等提出,要达到一定人数的开考比例。”设置开考比例,初衷是为选拔人才、保障招聘公平性和择优录取。专家表示,有些公开招聘岗位要求高、设置严、信息不公开,这也会吓退应聘者。


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就像“高考填报志愿”,每个机构提出明确数量的“萝卜坑”,但应聘者无法获知每个岗位已报名人数,为保障就业,有些求职者会主动选择那些“看起来不太火的岗位”。结果可能导致旱涝不均,有的岗位报名人数众多,有的则寥寥无几。

   

针对一些特殊岗位或基层事业单位招聘难,各地已出台调节政策。2023年,江苏省人社厅会同省委组织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完善全省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人员工作的意见》指出,可以适当降低开考比例,同一岗位报名成功人数与拟招聘人数比例与开考比例相同的,可直接通过面试等方式确定体检考察人选。


仅1/6的医学生从医,78%的医务人员不希望子女从医

让人值得深思的是,当大三甲招不到医生,其背后的还有另一层逻辑,无疑是没有多少人愿意当医生。


柳叶刀曾对多个国家的医疗现状做过分析,调查了中国2005年至2015年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公布的卫生年鉴,发现在10年中,中国毕业的五年制临床医学生是431万名,7年制硕士是41万人,合计473万。但在这一期间,中国注册的医生仅增加了75.2万人,增幅15.9%,不到毕业人数的1/6。


更令人担忧的是,10年间25~34岁的医生比例从31.3%降至22.6%,而60岁以上的医生比例从2.5%增加至 11.6%。


斯情斯景,可怕还是可悲?


根据数据调查显示,2011年不希望子女报考医学院或从医的医师比例高达78.01%,比例最低的2017年也有45%。很多学生从医学院毕业后,宁愿到医药公司上班或是卖医疗器械,也不愿意从医。


显然,劝人不学医是一种痛诉,一种抗议,一种激烈异常又带有破坏力的表达。但是,这一现象的对面,是医生行业的“三大三低”:投入大、压力大、风险大;收入低、待遇低、安全感低。


目前医务人员收入与劳动量严重不匹配,各个医院对医务人员收入政策的不同严重影响了各医院医务人员的收入差异,基本工资过低,奖金分配制度不合理,加班费收入不合理,长期免费加班,如果这种情况不改变,真的不知道还会有多少医务人员离开临床,这不是我们愿意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