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山东省医学会主办,山东省医学会检验医学分会承办的“2019华东六省一市检验医学学术会议暨山东省第二十九次检验医学学术会议”在泰安市召开。在会议召开之际,检验医学网编辑就肿瘤标志物的临床应用现状及未来发展前景等热点问题采访了山东大学第二医院院长、中华医学会检验医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山东省医学会检验医学分会主任委员王传新教授。
王传新教授

因人而异,选择合适的肿瘤标志物
 
近年来,随着对肿瘤标志物应用研究的深入以及多种新型肿瘤标志物的出现,其临床价值越来越受到业界的认可和重视。相较于组织病理和影像学检查,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测具有无创、快捷的优势,在疾病的早期筛查、辅助诊断方面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但究竟该如何选择与使用肿瘤标志物才能将临床效益最大化呢?王院长认为,肿瘤标志物的应用需要“因人而异”,根据个体情况选择适合的标志物才是理想的方式。
 
以中国男性泌尿生殖系统中的第一大恶性肿瘤——前列腺癌为例,前列腺癌早期多无明显临床表现,部分可能有尿路梗阻引起的症状,比如排尿困难、尿频、尿急等,容易误诊为良性前列腺增生症。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学分会发布的《中国前列腺癌临床诊治指南》建议,对50岁以上有下尿路症状的男性进行常规PSA检测和直肠指检,对于有前列腺癌家族史的男性人群,应从45岁开始定期检查、随访。作为目前最常用的前列腺癌生物标志物,PSA检测能够有效提高前列腺癌检出率,发现早期局限性前列腺癌,降低晚期前列腺癌发生率及死亡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王院长特别强调,并非所有PSA检测结果偏高都代表罹患前列腺癌,医生需结合临床症状、年龄特异性参考范围、游离PSA与总PSA比值等指标综合判断。
 
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 助力疾病全程管理
 
肿瘤标志物不仅在早期辅助诊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制定治疗方案、监测疗效,预后评估等疾病全程管理中的应用价值更加凸显。有研究发现,多项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还能够提高检测结果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更好地辅助临床决策。
 
以肺癌为例,随着分子分型研究的不断深入,鉴别不同肺癌患者类型成为精准治疗的前提。在临床常用的肺癌血清标志物中,SCC、CEA、CYFRA 21-1为非小细胞肺癌(NSCLC)标志物,ProGRP、NSE为小细胞肺癌(SCLC)标志物。肿瘤标志物的联合检测能辅助鉴别诊断NSCLC和SCLC,还可进一步辅助NSCLC组织学分型。此外,在NSCLC患者治疗前检测血清CYFRA21-1和CEA水平可预测化疗效果。对于接受靶向治疗的NSCLC患者,常规检测ProGRP和NSE可提示患者是否转化为SCLC,从而帮助临床及时改变治疗方案。
 
肿瘤标志物检测结果一致性任重道远
 
肿瘤标志物检测虽可以有效补充其他检测手段的不足,但仍存在种类繁多、检测方法各异的问题。目前临床大多采用化学发光法来检测肿瘤标志物,但由于各检测平台的发光原理不同、检测靶点不一,导致同一样本在不同医院的检测结果和参考范围都存在差异。
 
王院长指出,对不同平台检测结果进行系数校正,实现肿瘤标志物检测结果的互认是目前亟待研究解决的一道难题。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大数据作为目前科技发展的重要方向,其与检验医学的结合应用前景巨大,但如果拥有大量检验数据却不经统一标准化筛选,就不存在可比性,很难挖掘到真正有意义的信息。
 
外泌体生物标志物有望成为肿瘤检测新方向
 
癌症的早期发现和诊断是世界范围的难题,国内外研究团队都在致力于发现更多有价值的肿瘤标志物。据王院长介绍,外泌体(Exosome)携带母体细胞特征性生物信息分子,如蛋白质、脂质、DNA、微小RNA等,广泛存在于体液中易于检测,其生物标志物的开发有望成为肿瘤标志物研究的热点方向。
 
以胶质瘤为例,患者确诊时往往已是晚期,且术后复发可能性高,预后较差,中位生存期仅12个月左右,因此,胶质瘤患者的早发现、早诊断尤为关键。但由于这类疾病属于颅内病变,血液中很难有特异性标志物,而脑脊液穿刺具有创伤性,存在一定的风险,其早期诊断一直是个难点问题。现有研究显示,健康人群的外泌体和胶质瘤患者的外泌体不同,检测相关外泌体生物标志物为实现胶质瘤患者的早期诊断提供了新途径。
王院长的研究团队近年来致力于胃癌、膀胱癌、结直肠癌等领域的外泌体生物标志物基础研究,旨在发现相关的特异性标志物,结合高危因素创建模型,探索更优的肿瘤筛查解决方案。
 
结语:
 
伴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国家针对科研成果从专利申请到落地转化出台了一系列激励政策,深入基础研究,强化与IVD等高新企业的合作,推动产、学、研模式的形成和应用,以加快研发到生产到应用于临床的过程,缩短上市周期,对于促进更高医学价值的检测项目落地、造福更多中国患者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