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K-MB升高至3W+!这个原因,99%的检验人都想不到...
2023-08-18 13:57 文章来源:
作者:江锃煜
单位:广州市番禺区第七人民医院
肌酸激酶CK是由B、M两种不同亚基组成的二聚体,所以CK有三种同工酶,即CK-BB、CK-MB、CK-MM。
CK-BB主要存在于脑组织、胃肠道及子宫平滑肌中,脑组织中几乎全为CK-BB;CK-MB主要存在于心肌组织中;CK-MM主要存在于骨骼肌组织中。
CK-MB的升高常提示心肌损伤,是临床上应用广泛的心肌损伤标志物之一。上世纪70年代,CK-MB曾经被誉为诊断AMI的金标准。CK-MB在AMI发病4~6小时内即可出现增高,于24小时内达到峰值,48~72小时后下降至正常水平。CK-MB与CK、AST、LDH作为心肌酶谱组合,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发挥重要作用。
CK-MB常用的检测方法是免疫抑制法,此方法简便、快速、灵敏度高,所以普遍应用于临床检测。但该方法会出现部分CK-MB结果假性升高的现象,现报道一例特殊的CK-MB假性升高的病例。
案例经过
患者男,32岁,于2天前运动后无明显诱因逐渐出现大腿肌肉酸痛,持续性,且酸痛逐渐加重。10月6日晚开始排浓茶样尿,自行大量饮水,无头晕、头痛,无胸闷、胸痛,无心悸、气促,无恶心、呕吐,无腹痛、腹泻,今日至我院急诊就诊。
既往史、疾病史、传染病史无特殊。体格检查发现:双下肢IV级、双上肢肌力V级、双上肢肌张力正常、双下肢肌张力查体不合作,双下肢大腿触痛,活动时明显。临床初步考虑为横纹肌溶解症。
辅助检查结果
尿常规:酸碱度 6.0、尿白细胞 1+、潜血 2+、尿蛋白 2+;血常规:白细胞计数 9.44x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 76.1%、血红蛋白浓度 154g/L、血小板计数 318x109/L;C反应蛋白:17.13mg/L;肝功:谷丙转氨酶 336U/L、谷草转氨酶 1247U/L;心肌酶谱结果:乳酸脱氢酶(LDH)3469U/L、α-羟丁酸脱氢酶(HBDH)1137U/L、肌酸激酶(CK)高达34097U/L、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35154U/L。
综合临床信息,考虑CK明显升高,CK-MB可能受到干扰。于是用厂家提供的原装稀释液,对CK及CK-MB进行稀释重测(1:16):CK 131937U/L、CK-MB 1377U/L,符合临床诊断。
案例分析
CK-MB通过免疫抑制法检测:是基于正常血清中CK-BB的含量极微,可忽略不计,假设血清中只有CK-MM和CK-MB的前提下,在试剂中加入抗CK-M亚单位的多克隆抗体,抑制CK-MM和CK-MB中M亚单位活性,测得结果相当于CK-MB中B亚单位活性,再将其结果乘以2,即等于CK-MB活性。其反应方程式如下:
此方法虽简便,但局限性也显而易见:凡可使CK-BB升高的疾病或抗M抗体无法抑制时,均可使CK-MB结果假性升高。常见的影响因素有以下几点:
CK-BB升高
某些病理情况下,CK-BB活性升高,应用本法测定的CK-MB活性实际上等于2倍CK-BB与实际CK-MB活性之和。
巨型CK(M-CK)的出现
血清中的巨型CK有两种:巨CK1、巨CK2。此两种巨CK不可被抗CK-M亚基抗体抑制,导致CK-MB活性的假性升高。
溶血
红细胞中不含CK及CK-MB,但红细胞中含有ADK(腺苷酸激酶),此物质能直接参与CK的第二步反应,使NADP+还原至NADPH, 引起CK及CK-MB假阳性结果。
仔细分析病例,发现该病人并未受到上述三种因素的影响。那还有其它原因吗?笔者马上考虑到免疫方法学上的一个常见影响因素:抗原过量,即CK-MM过高!
试剂中的抗CK-M抗体的数量是有限的,当标本中出现大量的CK-M亚基时(如病例所示,横纹肌溶解症中横纹肌破坏和崩解,必然会释放出大量CK-M亚基),试剂不足以与所有CK-M亚基结合,游离的亚基就会与试剂反应,使CK-MB结果假性升高。
那CK要多高才会影响到CK-MB的结果呢?
笔者将标本按照比例梯度重新稀释后重测,结果发现:CK在24023U/L时,CK-MB已降至1509U/L,而CK在18786U/L时,CK-MB结果已稳定在1260~1377之间,推测CK在20000U/L内对CK-MB影响不大,而超过20000U/L时,则会对CK-MB结果造成一定影响。
综合上述实验可知,在评估CK-MB活性时,我们还需要考虑CK的活性,不能超出试剂中抗体的检测限。
表1:CK/CK-MB稀释结果,(仪器)代表仪器原始结果,(稀释后)代表仪器结果*稀释倍数
总结
CK-MB作为心肌酶谱检测标志物,临床上常用于心肌疾病的诊断,特别是急性心肌梗塞,其结果的准确性关乎临床决策。在临床工作中,遇到CK-MB假性升高的情况,我们要考虑CK-B亚基的干扰及巨CK的影响,也需警惕高浓度的CK-M亚基的影响。作为临床检验技师,我们要充分掌握其检测原理,排除异常干扰,为临床提供准确、可靠的结果。
知识拓展:横纹肌溶解症
横纹肌溶解症指一种以原发性(机械性)或继发性(代谢)骨骼肌损伤为特征的病症,主要影响横纹肌细胞膜、膜通道及其能量供应的多种遗传性或获得性疾病导致的横纹肌损伤,细胞膜完整性改变,细胞内容物(如肌红蛋白、肌酸激酶、小分子物质等)释放进入细胞外液和血循环中所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综合征,多伴有急性肾功能衰竭及代谢紊乱。典型的症状就是肌肉疼痛、肌肉无力、出现茶色尿或血尿,这三种症状通常并列出现。
由于肌肉受损,CK>1000U/L,当CK>20000U/L时,会出现肌红蛋白尿。因为全身很多脏器中均存在CK,为进一步鉴别其来源,常需做其同工酶分析。正常人CK-MB/CK<1%,当其比值介于1%~3%时,提示为骨骼肌受损。另外,能反映肌肉损伤的血清酶转氨酶、醛缩酶、LDH(乳酸脱氢酶)等指标均会有不同程度的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