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常规、糖化血红蛋白、降钙素原、尿素/尿素氮四项检测项目,目前已被临床广泛使用,但正是因为临床“太广泛”使用它,出现了不少医保违规的现象。


最近,很多地区都在说因血常规、糖化血红蛋白、降钙素原、尿素/尿素氮检测违规被罚,也有部分地区下发了文件,让医院对这些项目进行自查自纠。对于这些临床普遍认可、常规检查的项目,为什么做了却是违规的呢?下面让小编带你一起了解。

  


血常规



    


定义

  
血常规指通过观察血细胞的数量变化及形态分布从而判断血液状况及疾病的检查。通常检查三大系统,即红细胞系统、白细胞系统和血小板系统。检查包括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Hb)、白细胞(WBC)、白细胞分类计数及血小板(PLT)等。


血常规的常见医保违规


  • 诊疗计划、医嘱和计费不一致


大多数医院的诊疗计划为“血常规”,但医嘱为血常规+三分类或五分类,计费与医嘱一致。

  • 打包计费


血常规打包收费血常规分项、嗜碱性点彩红细胞计数、异常白细胞计数、异常白细胞形态检查、嗜酸性粒细胞直接计数。又如开展血常规检查时,同时收取网织红细胞计数(Ret)等费用,统计出的人次比例过高,为普遍现象。

  • 多次重复做


无相关依据的情况下,多次复查血常规,也未对结果进行分析。

  • 完成任务式做血常规


血常规医嘱在入院时就下达,但出报告时间在出院时或出院后,这种检查实际对临床诊治没有一点意义,只是为了病案资料的完整性检查。

  • 无报告单


有医嘱,有计费,但无报告单。
  

糖化血红蛋白



  


定义

  
糖化血红蛋白(HbA1c)是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与血清中的糖类(主要指葡萄糖)通过非酶反应相结合的产物。 
  

糖化血红蛋白的常见医保违规

   
临床中,检验糖化血红蛋白绝大多数都是因为糖尿病的诊治,它12周内的稳定性相对比较好,一般医保认为90天内重复对它进行检查就有点过度检查了,故很多地区把90天内重复检查列在了负面清单里。

但作为新诊断且无须降糖药物干预者、妊娠期发现的糖尿病、肥胖引起的高血糖等患者,更需要掌握用药后体内血糖控制的情况,以便参考糖化血红蛋白来及时调整用药和饮食计划等,在9-12周再复查,小编认为也是可以的。

另外,由于糖化血红蛋白的值会受一些疾病、药物等因素的影响,故若糖尿病患者在做了糖化血红蛋白检测后,新诊断了对其有影响的疾病或使用了相关药物,重复检测也是可以理解的。

总之,除特殊情况外,临床因为糖尿病常规反复(90天内)查糖化血红蛋白,属于医保违规。

  


降钙素原



  


定义


降钙素原(PCT)是一种蛋白质,当严重细菌、真菌、寄生虫感染以及脓毒症和多脏器功能衰竭时,它在血浆中的水平升高;自身免疫、过敏和病毒感染时,PCT不会升高或轻微升高;局部有限的细菌感染、轻微的感染和慢性炎症不会导致其升高。细菌内毒素在诱导过程中担任了至关重要的作用。PCT只是在少数患者的大型外科术后1-4d可以测到。


降钙素原的常见医保违规

 

降钙素原和C-反应蛋白、超敏C-反应蛋白均可反应出体内炎症的严重程度,故若临床只是因为判断体内感染程度,而同时检查这三个中的两个或三个,不管是否把其中的一个或两个处理成患者自费,均属于重复检查,也可以理解为过度检查。

  • 病毒感染时查降钙素原


因为病毒对降钙素原的影响很小,不具有指导用药的参考价值。

  • 与C-反应蛋白等同时检查


原因见上。

  • 局部细菌感染时检查


因为局部细菌感染,PCT不会升高。

  • PCT值小于0.25ng/ml,仍长期用抗菌药


因为这个值显示基本无细菌感染,若临床仍长期使用抗菌药,说明降钙素原的检查对临床根本没有起到指导意义,而对临床诊治无意义的检查,我们可以称之为过度检查。处罚中可以扣PCT的款,也可以扣抗生素的款。

  • 手术前后常规检查


因为PCT与细胞因子和其它炎性指标有所不同,在创伤和手术时,血浆PCT浓度通常不升高或轻微的升高;没有细菌污染或内毒素释放的轻度创伤和小手术病人,血浆PCT多处于正常范围之内;心胸外科手术出现轻微的升高;胃肠道手术及严重多发伤和烧伤病人,血浆PCT通常在术后或伤后两天内出现暂时升高。

  • 降钙素原定性按定量收费

 

尿素/尿素氮



  


定义


  • 尿素氮

尿素氮又称血尿素氮,是机体蛋白质的代谢终末产物,是一项检测肾小球滤过功能的指标,一般在肾功能不全的失代偿期或氮质血症时,血尿素氮会明显升高。

进行该项指标的测定,主要用于诊断各种原发性和继发性肾小球肾炎、肾肿瘤、多囊肾等导致的慢性肾衰竭、急性肾衰竭等疾病,还可以作为肾衰竭时透析的评估充分性指标。

  • 尿素

人体血液中尿素的生成量主要取决于蛋白质摄入量、蛋白质分解代谢水平和肝功能等,代谢产生的尿素主要通过肾脏过滤至尿液,从而排出体外。

尿素是临床常用的衡量肾功能的指标之一,该指标升高提示患者可能患有肾功能损害、肾前性少尿和蛋白质分解过多等疾病。


尿素/尿素氮常见的医保违规


尿素是从肾脏中提取的一种物质,而尿素氮是蛋白质分解代谢的产物。尿素是反映肾功能比较经典的指标,主要是通过抽血化验进行检测;而尿素氮的临床意义主要是用于诊断是否存在肾功能不全,还可以判断胃肠道出血、休克等疾病的严重程度。

但让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是,有些医院尽管报告的数值是尿素(Urea)含量,但报告单上的名称却依然使用尿素氮(BUN)。

从医保的角度,使用什么耗材就应该收取对应的费用才对。但目前还有好多医院使用“尿素氮”试剂盒,收取“尿素”测定的费用。

小编也查询了一下两者的价格,网上售卖的价格基本差不多,只是试剂盒的价格(按人份计算)比试纸的价格高出不少。这就导致了部分医院因为考虑成本,会选择一些成本稍低的方法进行检测,从医院经营的角度也是可以理解的。

小编通过查阅肾功能指标的检测历史得知,实际上最早是用尿素氮来判断肾功能情况,但后来发现尿素的特异性更强,加上卫生部医政司1997年颁布的《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二版)推荐血清尿素测定方法,均以尿素作标准液,其结果以尿素计。所以临床上就习惯性的把“尿素”和“尿素氮”理解为同一个项目,在报告单上基本用尿素,但试剂可能仍用尿素氮。

 

综上所述:若临床只对肾功能作简单诊治的参考,小编认为使用两种试剂并收费都是可以理解的。但若是用于对肾脏疾病的诊治,尿素检测应该更具有参考价值。从医保管理上来说,医保收费码与耗材对应收费才是合理的。另外部分地区尿素测定的医保定价偏低,可能还没有试剂的成本高,这就会让医院出现做一次亏损一次的现象,最终迫使医院选择一些其它便宜的试剂,而收取尿素测定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