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栓弹力图与凝血功能结果不一致,这份检验报告该怎么发?
2024-10-11 15:32 文章来源:
作者:梁丽丽
单位:河南电力医院
前言
血栓弹力图,1980年在国内开始应用于临床,2013年编入人民卫生出版社第8版《诊断学》中,编入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版《临床技术操作规范》(重症医学分册),2019年正式编入《内科输血》行标里,指导成分输血,在临床上是一项很成熟的检测技术。
由于血栓弹力图近两年来,在我院的临床病例多为神经内科用于监测抗板药物的疗效,缺少在外科创伤中的临床应用,今天的一例烧伤病人的检测结果,引起了我们的关注,进行了小组讨论。
案例经过
9月19日术前检查:PT28.5秒 ↑,APTT42.7秒 ↑,INR 2.57秒 ↑,D-二聚体0.17mg/L正常,血小板181×109/L正常,肝功、肾功、电解质等生化指标未见明显异常,如图1。
图1 凝血检查
术前TEG普通检测结果:R值4.9 ↓ MA57.1,如图2。
图2 术前血栓弹力图
问题讨论
检查PT和APTT检测结果均延长,显示低凝状态,而血栓弹力图R值偏低,显示偏高凝状态,如何解释?患者术中到底有没有出血的风险?这个结果可以给临床提供什么信息和依据?
案例分析
经过查看病例,与临床大夫沟通,结合患者临床情况分析:
患者,男,71岁,以“全身多处热水受伤”为主诉,急诊入我院。既往存在髂静脉血栓形成支架植入术后,由于患者长期口服利伐沙班抗凝药物,直接抑制凝血酶的活性,导致血凝酶形成时间延长,进而影响PT、APTT和INR不同程度的升高。
凝血检查尽管能够反映患者凝血功能,但敏感性较差,仅反映凝血过程的部分阶段,而血栓弹力图反映的是患者整体凝血功能的全貌,它可以较好的补充传统凝血检查的不足,全面的表述血栓形成、凝血活性、血栓强度和纤溶等指标,适用于复杂凝血状态的评估。
综合分析评估此患者术中发生出血事件概率较低,患者手术顺利完成。
由于患者有髂静脉血栓植入支架病史,建议术后再次进行TEG监测,评估术后深静脉血栓的风险。
图3 术后1.5h后 TEG检测结果
TEG结果显示:患者凝血功能正常,评估术后血栓风险较低。
今天带大家回顾一下TEG的原理及临床应用。
血栓弹力图的原理
用全血作为检测标本,在体外加入激活剂,从凝血因子的启动、纤维蛋白的形成、到血凝块溶解进行全程动态监测,能够更准确、更直观的反映凝血机制中除血管细胞和血管壁以外的所有凝血因素,它可以很好的作为传统凝血检查的补充检测项目。
血栓弹力图的临床应用
1.术前评估凝血全貌,判断出血风险
2.术后评估血栓几率,预防血栓发生
3.区别原发和继发纤溶亢进
4.指导成分输血,及输血后的效果评估
5.监测各类抗血小板药物的疗效
6.判断肝素的效果,是否存在抵抗和残留
7.评估纤维蛋白原活性
总结
通过此案例,传统凝血检查与血栓弹力图组合检测,可以提高凝血检测的准确性,给临床提供患者真实的凝血全貌和诊疗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