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郑春梅

单位:汉中市中心医院检验科


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为丙型肝炎、丙肝,是一种由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引起的病毒性肝炎,多呈慢性疾病,主要经输血、针刺、吸毒等传播。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HCV的感染率约为3%,估计约1.8亿人感染了HCV,每年新发丙型肝炎病例约3.5万例。丙型肝炎呈全球性流行,可导致肝脏慢性炎症坏死和纤维化,部分患者可发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细胞癌(HCC)。


目前检测丙肝常见方法有:HCV抗体、核酸、抗原、基因序列分析、细胞培养和中和抗体检测。


案例分享


案例一


患者男26岁 丙肝抗体酶联免疫间接法试剂上检测S/CO 2.81为阳性,罗氏化学发光法检测S/CO<0.01为阴性。由于患者是前后两天抽血,工作人员首先核查确定是同一病人,质控与仪器均无问题。面对此矛盾的结果,工作人员随即联系患者,告知两种方法学均有优缺点,建议测丙肝RNA。然而患者却告诉工作人员单位每年体检定性结果均为阳性,自己自费半定量结果均为阴性,RNA测定也为阴性,医生建议随访,反反复复好几年一直困扰自己,心理负担重。


案例二


患者女 48岁 在当地县医院酶联免疫间接法试剂上检测S/CO 0.14为阴性,罗氏化学发光法检测S/CO 187为阳性,当地县医院复查两种方法与之前结果一致,怀疑某一试剂可能问题,送至本实验室进行复核,结果本实验室与县医院结果一致。


两个病人到底是不是丙肝患者呢?为探究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两种矛盾结果,采用不同公司的酶联免疫间接法和夹心法进行检测比较。


1、HCV酶联免疫间接法检测结果:



酶联免疫间接法结果表明:患者男在试剂A上检测为阳性的结果,在试剂B、C检测为阴性的结果;患者女在试剂A、B上检测为阴性,试剂C检测为阴性高值的结果。


2、HCV酶联免疫夹心法检测结果:



酶联免疫夹心法结果表明:患者男检测为阴性的结果,三家试剂检测结果一致;患者女在试剂A、B和C上检测为阴性的结果,但试剂B检测值差异比较大,在临界值附近。


综合以上,两份样本可能均为HCV抗体阴性的结果,患者男为试剂A间接法酶联免疫试剂产生非特异性反应。工作人员与两名患者进行沟通,告知出现结果不一致原因,患者在得知此结果后很是感激。

  

到底哪些因素影响了检验结果?


1、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中,可出现HCV抗体检测结果的假阳性。如怀疑HCV抗体检测结果假阳性,可使用另一种抗体检测试剂再次检测确认抗体阳性结果;


2、样本中有天然嗜异性抗体,易与动物抗体IgG的Fab区域或FC区结合,而酶标单抗是动物抗体,可与之进行反应而产生非特异性反应;


3、如果患者与动物接触过,产生了人抗动物抗体,也容易产生非特异反应;


4、标本若含溶菌酶,由于溶菌酶可与等电点较低的蛋白质反应,而抗体类免疫球蛋白等电点均较低,所以容易产生非特异性反应;


5、标本采集过程中若凝固不全,血清中仍含有残留的纤维蛋白原,加入微孔中也容易产生非特异性反应;


6、标本中若有细菌,由于细菌的内源性酶如细胞色素氧化酶等可催化一些酶标物的底物产生检测信号而带来非特异的结果。


7、一些特殊人群如老人、孕妇、小孩、透析患者等,由于体内自身抗体或激素较多,在免疫测定中也容易产生非特异反应,特别是孕妇由于体内孕激素含量较高,导致比较容易产生非特异反应;


8、在存在免疫功能抑制的患者中,比如存在艾滋病、恶性肿瘤化学治疗、造血干细胞移植、实体器官移植、血液透析、低γ-球蛋白血症、全身使用糖皮质激素等情况下,HCV抗体检测结果可能出现假阴性;


9、对于近6个月内暴露于HCV的急性HCV感染者,也可出现HCV抗体检测结果的假阴性。如怀疑HCV抗体检测结果假阴性,应进行HCV核酸检测以确认感染情况。


检验人员任重而道远,在繁琐的日常工作中并非仅仅局限于做标本,而应深入挖掘其背后的真相,从而更好地为为患者排忧解难提供服务。


【参考文献】

[1]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丙型肝炎病毒实验室检测技术规范(2023年修订版)

[2]武国超;分析化学发光法和酶联免疫法在丙肝病毒抗体检测中的价值[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21(11):160-161.

[3]吴春磊,李婧,邓安彦等;ELISA法和化学发光法在感染性免疫检查中的比较分析[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7(16):2302-2304

[4]陈存存,范列英;抗HCV抗体和抗TP抗体筛查试验的假阳性问题及对策研究进展[J].检验医学,2015(12):10-17.